《易经》是什么书呢?

2024-05-16

1. 《易经》是什么书呢?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
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创作背景: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

《易经》是什么书呢?

2. 《易经》是一部什么书


3. 《易经》是什么书?

《《易经》说白了就是占卜算卦用的书,为卜筮之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周文王(周文王
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发明创造的),流传民间,经久不衰(历代又有相士对其思想理论进行加工提炼,,形成一门学问)。易经被喻为群经之首,仰可观于天文,俯可察于地理,中可通于人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弥纶天地之道。好此术者,乐此不疲,深信不疑。包揽生死、祸福,富贵、贫贱之因由,兴衰成败之根本。穷可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活用《易经》之道,精于理、数、象、占,自强不息,居安思危,即可趋吉避凶,立于不败之地。

《易经》是什么书?

4. 《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约产生于西周初期,其内容极其广泛,其中也包含有军事思想。宋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说:“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其理一矣。”《易经》中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某些卦的爻辞之中。

5. 易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文王周易是最早的。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1)、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2)、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3)、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下面我们再来追溯它的起源及历史。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
《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扩展资料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6. 《易经》是本什么样的书?

    《易经》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当时人类的科技还不够发达,面对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人们需要解决对自然界现象变化的预测;同时,在社会斗争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也要预测社会的变易;再同时,人生的各种关头,都有各种吉凶利害需要预测。这一切预测的需要就哺育了最初的预测学,在这种情况下《易经》就诞生了。
《易经》是一部卜筮行业的集体性著作,并不是成就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鬼神观念以及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最典型的是烧龟壳或烧牛骨,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烧甲骨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使用新的占筮工具最终总结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易经》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从其诞生的最初动机,是一部用来占筮的预测学著作。它是累积许多圣人及筮官的思想、经验而成。它回答了哲学的许多问题,可称为一部哲学书;它回答了宇宙学的许多问题,可以说是一部宇宙学著作;它回答了社会学的许多问题,可以说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它包含了丰富了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可以说是一部历史书;它包含了天文、气象方面的很多知识,可以说它是一部天文学书、气象学书;当然,它还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人生哲学书;也可以说是一部策略书,里面充满策略学的智慧。最后,不能忽略遗漏的是,《易经》还是一部养生书,有着对强生健体的高级指导。

7. 关于《易经》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简     介
人类研究历史,目的是从历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局限于没有文字记载,人们对五千年前的历史只凭片言只语的传说与神话故事来作旁证。人类真的没有纪录下五千年前的历史吗?不!《易经》记载了人类最古老的发展史。
周文王用进化了的文字整理《易经》,局限于龟甲已经散乱无序。孔子把自己的思想注入《易经》,局限了《易经》的研究范围,把《易经》研究引上歧途。历代学者追随在孔子的背后乱摸屁股1,为了几束脩肉而大言不惭。把《易经》神化为天书、众经之首的同时,把《易经》研究引入牛角尖,束之高阁,使人望而生畏,再无出头之日。
《易经》以史书的形式纪录了历史,以历史告诉人们过去,以发展规律、经验和教训向我们展示未来。这就是读懂《易经》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真谛。
《易经》以人类发展为背景,以趋吉避凶为宗旨,指导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注意安全,避免事故.让决策者牢记长远利益,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生态,铸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毁灭人类。
《易经》以不足五千字的篇幅,借助六十二爻紧密结构阐述数百万年的历史,不愧为众经之首,精辟到了极限。
鉴于孔子的彖、象误导了《易经》,也就不必再用继承彖、象学说的典籍对《易经》进行参考,只能是以易论易。这就是继孔子二千五百年后产生的[李氏易经]。为了通俗易懂,还《易经》原始朴实的风韵,[李氏易经]的简注不引入任何经典作为旁证。本来,师卦的田有禽利,引入孙子兵法的鸟起者伏也,晋卦再引入一首诗经中的硕鼠……就显得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可是,这样一来,读者又要多翻几套经典。再者,是应该用前书引证后书还是应该用后书引证前书,由于本人见微识浅,有不到之处,敬请读者见谅。
上文摘自[李氏易经]。

关于《易经》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8. 《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易经》概述
       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与三《易》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
  (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连山易》相传为宓戏所作;《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
  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岐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篇》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
(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
(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说,便是以艮卦的半象为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