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分为几个等级?

2024-05-14

1. 突发事件分为几个等级?

突发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可以分为一般突发事件、较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一般事件: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较大事件: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重大事件: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特大事件: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事件会随时发生,事态在不断蔓延。

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坚持人员救助优先。制订现场处置方案应当优先考虑受突发事件危害人员的救助,在实施应急处置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受突发事件危害人员的生命安全,并注意保障参与应急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2、预防为主原则:预防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阶段。人们在对公共危机进行认真、全面和深刻研究发现,要战胜危机就必须把应对危机重点转到事前的主动防范,要在危机爆发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物资准备和技术准备。
3、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原则:在应急法制建设中,特别强调危机预防和应急准备的重要性,坚决贯彻以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

突发事件分为几个等级?

2. 突发事件分为几级

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紧急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所称重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严重影响生产经营建设和企业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一条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3. 突发事件分为几个等级 关于突发事件分为几个等级介绍

1、突发事件分为四个等级。各类突发事件是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分别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2、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

突发事件分为几个等级 关于突发事件分为几个等级介绍

4. 突发事件的四个等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突发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其中特别重大事件用红色标示,重大事件用橙色标示、较大事件用黄色标示,一般事件用蓝色标示。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拓展资料】预警信息的发布资源包括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社区、农村现有广播、通讯设备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包括预警信息的申请、审查、发布、调整、解除、反馈、监控和咨询服务以及评估。在全部34类突发事件中,暴雨、暴雪、道路结冰、寒潮、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等13类事件与气象有关。在气象类突发事件中,一些事件的预警分级没有设立黄色或蓝色预警,而是增加了最低档的“高影响”级别预警;一些事件则是在蓝色预警之下,又加设了“高影响”级别预警。当一些气象活动尚未达到致灾标准,但可能影响城市运行或公众活动时,高影响天气预警就有可能依据新标准规定,向外界发布。“雾霾”被细化为“大雾”和“霾”两个类事件。触发大雾红色预警的标准为:预计北京市未来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持续;大雾可能或已经对交通运输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机场、主要公路连续封闭48小时以上;大雾可能或已经对重大社会活动造成特别严重影响,无法正常举行,需要取消原计划活动;大雾可能或已经引发其他突发事件或对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置造成特别严重影响。而霾事件的预警级别只设有橙色和黄色两级。其中,发出较高级别的橙色预警情形为:当预计未来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霾可能或已经对交通运输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机场、主要公路连续封闭24小时以上;霾可能或已经对重大社会活动造成特别严重影响,无法正常举行,需要改变(易地或者取消部分日程)原计划活动;霾可能或已经引发其他突发事件或对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置造成严重影响

5.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是什么

一、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是什么1、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如下:(1)建筑安全事故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事故四个等级,施工单位必须在事故发生1小时内向县以上建设主管部门汇报,并做好相关的救援工作;(2)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第六条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二、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是什么1、凡遇突发事件,必须保持冷静,立即采取措施,并报告当值班长;2、简要说明事发的地点、性质、人数、特征及损失价值;3、驱散无关人员,保护好现场,留意现场周围的情况;4、查看本部各类记录、出入登记、各电视录像,检查有无可疑情况和人员;5、对勒索、打架事件,监控中心应密切注意事发现场的情况变化;6、对纠纷事件应及时了解具体原因,积极协调,劝阻争吵,平息事态;7、对伤亡事件应做好现场保护和通知抢救工作;对明确已死亡的,应报派出所调查处理并通知殡仪馆。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是什么

6. 突发事件的四个等级

突发事件的四个等级是:一般突发事件、较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这个等级是按照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划分的。

突发事件的四个等级

我国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包括山洪、火灾、地震、陨石、海啸、瘟疫、蝗灾等。

突发事件具有事发突然、情况复杂、影响广泛、危害性严重等特点,一旦发生,一定要及时应对,减少因其造成的损害。

7. 突发事件的四个等级标准

突发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可以分为一般突发事件、较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比如:直接导致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属于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的四个等级标准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一定应急处置措施应对的公共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发布,于2007年11月1日开始实施。

突发事件的四个等级标准

8.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什么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的确定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1、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2、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3、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4、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二)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三)未按规定及时发布突发事件警报、采取预警期的措施,导致损害发生的;(四)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的;(五)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六)未及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等善后工作的;(七)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应急救援资金、物资的;(八)不及时归还征用的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或者对被征用财产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给予补偿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