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简政放权?

2024-05-10

1. 什么是简政放权?


什么是简政放权?

2. 税收宣传 内容有哪些 简政放权

是近年来福建省地税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税务总局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一个实例。  
据介绍,在简政放权方面,福建地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去年全面梳理和对外公开省市县三级地税行政权力清单、公共服务事项和责任清单的基础上,今年又组织编制省市县三级地税权责清单,进一步明确界定各级地税的权责。早在2015年1月1日,福建地税就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广税务电子证照,为福建“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走在全国前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提升审批工作效率方面,至目前,全省地税涉税事项办理流程和资料均已累计减少(简并)达80%,窗口即办业务量超过90%,非即办事项的办理时限平均压缩至法定时限的60%以内。

3. 乡镇民政办民政办简政放权工作总结

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范文。
以下供参考,

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乡镇民政办民政办简政放权工作总结

4. 简政放权,企业和群众得到哪些实惠

纵览全球,不仅诸多国家行进在大刀阔斧地改革调整之路上,而且一些国际组织也处于择机而动地改革调整计划中.事实上,改革已成世界大潮、人心所向.放眼中国,深化改革更是到了最紧要关头.因为当代中国的一切红利都源于改革开放这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后续改革的不断跟进,红利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日益枯竭,原有的也可能丧失殆尽.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是深化改革成为不可逆转、不可停步的一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正道,二是对于兴于改革、成于改革的我国来说,什么都不要养成路径依赖,但唯有改革促发展这条路径,必须永远依赖.因此,改革甚至应当是我们的总路径、总依赖.那么,今日中国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和牛鼻子是什么呢?四个字:简政放权.因此,必须自上而下地做好简政放权的顶层设计,既赢得改革时空主动权,又获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简政放权:是什么和为什么
  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那么简政放权就是这个核心的核心.而且,简政放权应当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关键.从字面上理解,简政放权就是指精简政府机构及人员、下放权力于社会和市场.
  第一个问题,简什么政、放什么权?说白了,就是政府必须精简机构部门、下放由此派生出来的巨大权力.一般而言,机构和权力是相互孽生的,机构派生助长权力、权力做实扩张机构.这就意味着,虽然一方面,简政放权必须双管齐下,否则缺一而不可为继.但是另一方面,机构为外在形式、权力才是实质内容,因而放权比简政更重要、也更困难.唯有放权,才能做到“皮存毛附焉”.关于权力,有两句传播极广的话,“官僚主义有自我膨胀的天性”和“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其含义十分深刻.有两点必须强调,一是说明权力的自我约束是十分困难的,二是说明唯其困难更需迎难而上.因此,权力之道,一是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二是放回社会手掌中.具体来说,所谓放权就是减少对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占有权、控制权、审批权、决策权和分配权等,把相关的权力及其利益放还给企业、社会和市场.只作下述一个假设,就足见其意义之巨.如果真的放权到政府“无租被寻”的话,还会发生权力寻租腐败吗?理论上说,不会发生.可见,现在一些企业之所以热衷“傍政府”、“搞定政府”,个中玄机无非就是冲着政府权力而已.反过来,那些拼命揽权不放的,迟早是自掘坟墓、葬身在权力这把双刃利剑之下.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简政放权?一句话,为了更高效且更公平地配置资源,而这是由经济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学,简单说就是研究有限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一门科学.从斯密的市场“看不见的手”到凯恩斯的政府“看得见的手”,人类调节经济或者配置资源就有了两个可供选择的手段.但也恰恰是可以有选择惹的祸,市场和政府往往容易掐架,而且往往是政府占上风.政府稍占上风也可能无大碍,但是政府一旦无节制地干预市场经济,陷入无穷无尽、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管理决策漩涡后,势必瞎指挥、乱操控、穷折腾,无疑会给经济生活的健康运行带来极大危害,甚至让整个国民经济“摊上大事”.中外历史上及现实中这方面的无数经验教训无不极其深刻惨痛地警示着这样一条真理:唯有简政并放权,才有生机与活力.
  回顾这些年来的改革历程,围绕简政放权这个中心,取得的成就无比巨大也有目共睹,但是和人民的更高期待相比,和深化改革还有更大的潜力与余地待挖掘相比,和完全可以通过放权以铲除腐败滋生土壤来极大地减少权力寻租、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反腐甚至达到杜绝腐败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换个角度看,差距就是潜力、机遇与希望,因此简政放权大有可为.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要自己革自己的命时困难无以复加.
  因此,真要在简政放权上有实质性作为,就必须自顶层设计而为之,才会势如破竹、功到自然成.而我们现在常讲顶层设计,那么,到底什么是顶层设计呢?最简单地说,就是自上而下、高屋建瓴进行的富有源头性、全局性、治本性和前瞻性的总体改革发展规划.
  顶层设计第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虽然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更难,但是这绝对不是说不要触动灵魂或者更新观念,而是极言当前利益固化程度之冥顽.恩格斯曾说:“思维是世界花园中最美丽的一朵鲜花”.具体指,思维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可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简政放权的顶层设计中同样具有源头性的特征与地位,必须作为首选与第一步.
  首先,必须鼓足勇气.就是说,在思想观念方面,要有自我改革、自我舍弃、自我加压的勇气.虽还说不上是壮士断臂、自剪羽翼,但所需要的勇气应该毫不亚于前者.当前,因政府公权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持续高发多发,触点很多、燃点较低.如果缺乏规范行政、约束公权等简政放权的真心诚意,思想的懒惰麻痹必然导致个别公权行动的放肆妄为,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公权使用的事实性过失行为,就很容易激化矛盾,甚至爆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因而,无论是出于天下为公为民的内省自愿,还是出于时代潮流所迫的倒逼无奈,都是激发起简政放权勇气的合理源泉,从而激发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更大勇气.
  其次,必须善用智慧.如果有一个最简单的词可以概括我们党的智慧,那就非“与时俱进”莫属.这一智慧结晶同样适用于简政放权.如果时代已经呼唤简政放权,却继续抱残守缺、循规蹈矩、逆势而为,即为不智.所以,如果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勇气智慧的话,那么,知其无可为而坚决不为之更是一种勇气智慧,一种被称之为舍得和放弃的“急转弯”式勇气智慧.在对待权力上,无疑更需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而放权的大智慧.
  再者,必须领导带头.有这样两句话印证这个观点,一句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另一句是改革开放初期流行的“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来管就不难”.意思都很明确,只要领导动之于心、痛下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简政放权就一定会“步步为赢”.
  因此说,顶层设计的第一条应该就是把勇于自我改革、放权让利于社会作为思想认识的基点和具体实践的出发点.
  顶层设计的第二步:科学定位、转变职能
  思想认识一旦能够统一到愿意自觉减少政府的资源权和干预权,应该说,就有了付之行动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光说而不练是不行的.因此,顶层设计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职能.这实际上也是我们一直在说、一直在做的事情,即转变政府职能.
  从理论来说,政府职能定位问题实质上就是政府和市场孰轻孰重、孰强孰弱的问题,而这已经成了人们治理经济的永恒性课题.这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好一个“度”.一般地,从微观角度来说,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由一个个分散主体决策的经济行为,只有“看不见的手”反而能加以自动调节;从宏观角度来说,市场由于其分散性与复杂性所决定,个体难以或者甚至无法自动从总量即宏观的角度予以调节,这就决定必须动用“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正是这两手的适度运用,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不仅高效而且简约,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得以公平与均衡.问题在于,政府之手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插手到微观层面,而违背其存在的初衷,从而添乱.而市场之手又总是会如脱缰的野马毫无驾驭,无限放任的结果就是供求失衡,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职能边界,特别是明确政府职能,才能相安无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从历史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十分注意研究解决政府职能定位的问题,特别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回顾一段经典历史文献中的真知灼见是非常有价值的.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针对过去及当时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的问题,已经十分深刻而鲜明地指出“没有触及赋予企业自主权这个要害问题,也就不能跳出原有的框框.”进而强调“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是搞活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并为此在紧接着的阐述中具体规定了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说实话,我们既应为此而自豪,因为差不多三十年前,我们就已经认识到、提出来、并付之行动了;我们又应为此而惭愧,因为同样将近三十年过去了,虽不能说完全没有破题或者进步,但至少问题依然存在、个别甚至十分顽固.
  从现实来说,我们党对政府职能定位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可以十分肯定的是我们今后还将不断探索完善下去.同时,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于政府职能定位也已形成相对一致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对政府职能作了十分精辟的最新概括,即“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禁让人拍案叫好!再一细想,更觉确实如此.如果政府能干好这三条,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好长期困扰我们的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而且已经相当不容易.因此,政府何苦再揽那些干不好、干了也费力不讨好的事呢?果如此,人民有福、国家有福、政府自身亦有福.
  顶层设计的第三步:建章立制、依法行政
  对于简政放权,顶层设计有了思想观念的认识到位,以及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这两步之后还是不够的.因为相对于迷恋权力、恋栈职位等容易作祟的思想来说,仅依靠提高思想觉悟仍不够牢靠;同样,相对于搞不清楚什么时候政府职能就走了回头路的“怪圈”来说,仅依靠一时转变也是不会长久的.
  很自然地,第三步就是如何在做实方面加以深究.应该说,没有比把对简政放权形成的一切理论认识和实践做法诉诸法律法规、以立法形式加以确定下来更稳妥、更权威、更长久的了.因为,唯有法律制度、白纸黑字才是最为可靠的.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称市场经济为法治经济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正所谓有法可循、依法办事.
  从现实意义上讲,简政放权有关的不管是思想出发点、良好的意愿,还是机构的设置、职能的设定、权力的划分、责任的履行等,都立法明确下来.一句话,把简政放权顶层设计有关的党的意志和路线方针政策等统统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明确,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律化.一方面可以凡事做到师出有名,所谓名正则言顺;另一方面可以凡事做到从心所欲但不逾矩,所谓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惟其如此,顶层设计的良好愿望才能化为现实,才能确保一切党政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从实践操作上讲,就是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具体对于简政放权而言,在内容上,简什么政、放什么权,要立法;在时间上,什么时候简政放权,简政放权到什么时候,要立法;在保障上,简政放权后赋予了企业、社会和市场的权利又怎样保证落到实处,也要立法.只有以法律为依据,以法律为约束,以法律为监督从而把简政放权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之形成法治化网络,才能最终杜绝所谓的“二政府”、“影子行政”、“附加职能”等等现象.
  从今后发展上讲,将传统的政策扶持为主的经济治理模式转变为法治制度为主的新经济治理模式.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在资源配置上,还是在监督管理上,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强调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经济领域的立法工作,以立法来减少政府干预特别要规避政策可能产生的随意性,从而使中国经济治理适用规范性、预期性、透明性更强的法治方式.
  顶层设计的第四步:讲求方法、稳步推进
  上述三步,思想认识的转弯、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方式的转型,单纯从实现简政放权目标来说,是完备的.但是,简政放权作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关键方面,考虑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固有格局的惯性阻力和尽量减少损失动荡的试错等因素,最后必须在方式方法步骤等方面注意采取先行先试、逐步推广的稳健型模式.
  古今中外改革史都表明,改革能否最终成功的一个关键变量就是看是否注意方式方法.从成功的改革事例及其经验来说,无论是商鞅变法、罗斯福新政,还是我国波澜壮阔、奔流不息的改革开放.从大的方面看,其成功当然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客观实际、抓住问题关键、勇于开拓创新、把握发展机遇等根本原因所造就.但确实在方式方法上也都具有“启发说服、反复比较、理论支撑、舆论造势、广泛宣传、鼓励探索、宽容失误、局部试点、典型引导、经验总结、逐步推广、及时反馈、修正完善”等内容与特点.而从失败的改革事例及其经验来说,无论是王安石变法、俄罗斯“休克疗法”,还是现如今由“阿拉伯之春”演变为“阿拉伯动荡之秋”的乱局,除了大的方面有重大失误以外,在方式方法上也犯了“纸上谈兵、强行实施、禁锢异见、打击异己、强求一致、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甚至一意孤行”等严重错误.历史反复昭示,方式方法不可谓不重要、不可不讲求.正所谓“不改不行,改慢了不行,过于激进也不行”,一切尽在多做少说之中.
  为此,在大原则、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具体路线图反而应该是遵循由简入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让利→放权→简政”的过程.先从政府让利开始,比如降低企业税负、控制通货膨胀、增加居民收入等等;再把已经因为让利出来的相应权力在触动较小的情况下、比较易于接受而顺理成章地返还给市场与社会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而后,权力一旦还给了社会,与之相应的机构及人员也就会比较自然并心悦诚服地逐步随之精简.这种兼顾各方、考虑承受、有理有序、减少震荡的方式方法就会使我们的简政放权不断迎来广阔天地而不是阻力重重、困难重重,从而最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简政放权之路.
  最后,还是引用上面已经提到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一句话作为简政放权顶层设计的指针,“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此言适用于今天,乃至于今后.

5.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要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深

     D         试题分析: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推进结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这是此次改革的根本目的,D说法正确;ABC与题意不符。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要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深

6. 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知青返乡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央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央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安徽凤阳点燃“星星之火”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

4、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
1978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每天19: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直播,同时各省级卫视进行转播。播出时长20分钟,给各个新闻影片加了配音。 并且启用了新的片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5、中美确认建交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