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调整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2024-05-09

1.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1.银行存款作为与证券投资、地产投资相对应的投资方式,当利率上升时,会增加人们银行存款的预期,这必然减少资金向股市,楼市的流动。
2.由于企业有多融资渠道,上市公司同时拥有巨大的银行贷款,当利率上升,会很大程度上抑制企业的扩张需求,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应,上市公司股价就会表现疲弱。
3.近几次加息,央行采取的是非对称加息,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调幅度,由于中国的银行70%以上的收益来自利差收入,这样的货币政策无疑缩小了利差,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总的来说,成熟而稳定的资本市场的市盈率PE为利率的倒数。当利率越高市盈率越低,反之亦然。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2. 分析2011年来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

央行货币政策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经结构、纠正经济发展方向。

纵观近两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我们会发现其政策存在很多不足,并且注重短期行为,常常是先犯错误,再用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来纠正错误。比如:2009年央行采取的是极度宽忪的货币政策,一年的银行贷款投放达9.6万亿,是常规年份的2倍,大量的信贷投放给未来几年的通胀带来了隐患和必然,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成了推高物价的直接原因。从去年开始,通货膨胀开始显现,央行又不断采取发行央票、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通货膨胀,从目前的调整效果来看,央行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效果并非大家想象的来得快。

原因有两点:一是每阶段采用何种货币政策的预见性不够;二是使用何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时机不对。也就是说,在用利率手段或存款准备金手段时,缺乏对国际货政策的环境和走势的准确判断,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降低利率以增加本国就业为目的的背景下,我们却不断提高人民币利率,导致大量热钱进入我国,加重我们调整货币供给的压力;在美国推行量化宽忪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时,我们却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而非利率。

央行采用货币政策为何屡屡不见成效?一是央行的货币政策缺乏市场分析的基础;二是缺乏创新方式。存款准备金可以抑制货币乘数,降低银行的信贷投放,但是这种抑制是建立在银行存款真实的基础上,而现实的银行,尤其是新成立的商业银行分行,由于高强度的存款考核指标压力,为完成任务,各家分行不得不大量做不真实的存款。主要方法,就是大量做表外业务,如开银行承兑汇票,并反复进行票据贴现,银行存款在反复开票和贴现中迅速虚位增长,地方分行行长的指标达到了,全国银行存款的总量也在这种不真实业务中每年大幅度增长。这就形成央行一方面通过存款准备金来降低货币乘数,但另一方面,银行存款的虚假放大又增加了货币乘数,一增一减,存款准备金率虽已达到历史最高位但调节的效果却依然不好,压下葫芦冒起瓢。

因此,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时候,在对存款准备金进行调节的同时,要加大对银行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的调节,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并且迅速降低货币乘数,起到有效调节通货膨胀的目的。

3. 2008-2012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整的原因

1、08-09是金融危机,降息降准投放货币救经济
2、10-11,前期货币投放过多,导致房价高企,通胀速度较高,故开始加息提准紧缩通道,一直房价,压低通胀
3、12年,经济增速下滑过快,再度降息降准投放货币.

2008-2012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整的原因

4. 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1.银行存款作为与证券投资、地产投资相对应的投资方式,当利率上升时,会增加人们银行存款的预期,这必然减少资金向股市,楼市的流动。 
2.由于企业有多融资渠道,上市公司同时拥有巨大的银行贷款,当利率上升,会很大程度上抑制企业的扩张需求,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应,上市公司股价就会表现疲弱。 
3.近几次加息,央行采取的是非对称加息,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调幅度,由于中国的银行70%以上的收益来自利差收入,这样的货币政策无疑缩小了利差,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总的来说,成熟而稳定的资本市场的市盈率PE为利率的倒数。当利率越高市盈率越低,反之亦然。

5. 2012年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的积极意义

通俗点讲吧:
  所谓通货膨胀,顾名思义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了,就是说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太多了以致于造成货币多而全社会生产的物品少,就是俗话说的“钱多货少”,大家都争着用手中大把的钱去购买有限的物品,从而造成了全社会物价总水平的持续居高不下,这就是通货膨胀现象。
  政策层面,我国政府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在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合理保持货币的市场供应量,不会造成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继续膨胀,这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的积极意义:
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的持续恶化,在通货膨胀的形成前期就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民币的市场供给量以及上调银行的基准利率和存准率,能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使全社会经济不至于过热,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平稳、持续较快发展。 
  当然抑制通货膨胀的积极意义还有很多,例如保持经济正常运行、抑制经济泡沫的发生和经济危机的形成、促进就业、维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等等。
  谢谢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2012年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的积极意义

6. 简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货币市场[ money market ]
货币市场又称为短期金融市场,是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资金的借贷期为一年以内。货币市场主要解决市场主体的短期性、临时性资金需求,所使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有同业拆借协议、存单、票据、短期国债等,相应地,货币市场可分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中各金融工具的共同特点是期限短、流通性强、交易成本低和风险低。
 又称长期资金市场,买卖中长期信用工具、实现较长时期资金融通的场所。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环节,泛指资金借贷期长于1年的市场。资金借贷期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下的称为货币市场(money market)。与货币市场相比,资本市场特点主要有:1融资期限长。至少在1年以上,也可以长达几十年,甚至无到期日。2流动性相对较差。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的资金多用于解决中长期融资需求,故流动性和变现性相对较弱。3风险大而收益较高。由于融资期限较长,发生重大变故的可能性也大,市场价格容易波动,投资者需承受较大风险。同时,作为对风险的报酬,其收益也较高。在资本市场上,资金供应者主要是储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各种基金和个人投资者;而资金需求方主要是企业、社会团体、政府机构等。其交易对象主要是中长期信用工具,如股票、债券等等。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是经济体系中聚集、分配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但两者有明确的分工。资金需求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通过货币市场筹集短期资金,国家经济部门则通过这两个市场来阔控金融和经济活动。从历史上看,货币市场先于资本市场出现,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但资本市场的风险要远远大于货币市场。其原因主要是中长期内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不确定性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以及影响资本市场价格水平的因素较多。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统称金融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7. 2010年末中国货币政策对明年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政策取向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也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即让“适度宽松”(其实这里不是“适度宽松”而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常态又是什么呢?这里两层意思。一是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非常态的货币政策(即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24个月的货币政策)。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只是外贸出口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更可能是上一年人民币过度升值错误政策的结果),采取比美国更强有力的财政救市政策(即四万亿的财政投入),以及货币政策由“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即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的货币政策。银行存贷利率全面下调、信贷规模放松无管制、按揭贷款利率过度优惠等。在这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个月里,仅是银行信贷增长近11万亿;在2010年的前10个月银行信贷新增达69015亿元,两年银行贷款新增近18万亿元。接近1998年-2007年10年的信贷增长的总和(为207936亿元)。从而使得2009年及2010年前10个月M2和M1增长分别达到27.7%、32.4%和19.3%、22.1%。1998年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增长高度。
  二是1998年-2007年(如果更细分些是1999-2006年)的10年中基本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这个时期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转变。在这个时期新增银行信贷为207936亿元(其中1998年-2002年为67069亿;2003年-2007年为140867亿),年均增长2万亿左右,仅及非常时期的2009-2010年的九分之二。2009年以来,M2增长一直保持在17%以上,最高时达到29.7%,并持续一年(2009年3月-2010年2月)保持在25%以上。2010年10月M2和M1分别为19.3%和22.1%,分别高于稳健货币政策同期平均水平3.34%和6.32%。如果从货币发行与实体经济的情况来看,近两年的M2增长高于GDP与CPI之和的增长13个百分,比前十年的平均水平扩大10个百分点。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到,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特点是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泛滥,尽管这种政策在危机时期对保持经济增长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这种货币政策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不可持续的。比如,2009年以来,泛滥的流动性不仅推高了国内资产的价格,也推高了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最后这个过高的物价水平传导到农产品时,国内CPI上涨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它不仅严重影响了民生,也在积累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证银行体系向市场流动性释放适度(如M2增长维持在15%水平),而且要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及服务交易量之比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核心就是让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回归到常态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意味着实施了近两年的“适度宽松”(实际上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步入常态管理,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向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它也是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尤其是挤出房地产泡沫)有效的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中国经济不仅走出经济复苏的困境也开始步入快速增长上行轨道,而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产价格泡沫过大(主要是房地产泡沫)及通货膨胀过高。当前过大的房地产泡沫不仅扭曲了整个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及收入分配关系、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而且正在积累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造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影响绝大多数人的民生等,而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向则是挤出房地产泡沫最为有效的主要手段,就是要让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回归常态及理性。
  对于泛滥的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影响,中央政府在年初就看到问题所在,并希望信贷政策调整来遏制房地产泡沫。但是,在货币政策没有转向的情况下,不仅这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惯性影响无法改变,而且也给各商业银行过度使用(或过度放款)这个体系提供政策上的依据,从而使得各商业银行都在竞争性突破对其信贷规模扩张的限制。比如,今年的信贷增长表面上会在规划有75000亿左右,但是国内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信贷规模把信贷扩张移到表外。今年银行信贷扩张不会小于2009年。2010年我到过不少地方并与一些银行管理层交谈过,他们纷纷地抱怨,如果不是信贷规模管制,其贷款扩张规模与速度要比现在大得多。这也就是当前国内房地产泡沫无法挤出,物价水平全面上升的根源所在。因此,货币政策转向就是要改变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无限信贷扩张的正当性。
  总之,“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本涵义就是要让非常时期的非常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并非是银行信贷的全面收紧,并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如1998年-2007年)。既要管理好泛滥流动性,也要以信贷促经济增长,及以信贷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及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包括了有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要加快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汇率制度)及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及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这样才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挤出房地产的泡沫,并让物价水平回归到正常水平。

2010年末中国货币政策对明年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8. 从货币政策目标来分析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并探究其内在原因与利弊

中国2011年的货币政策属于胡来。一边通过印钱和换汇来增大M1,一边通过降低货币乘数来压M2。统计局的数据自相矛盾,假得厉害。不废除3%的贷存利差,导致存款利率远低于通货膨胀,存钱的人少,银行就更借不出钱了。地方各种“融资平台”,把有限的资金都借给政府主导的回本缓慢的大项目,实业就更借不到钱。借不到钱就只能靠民间高利贷,导致实体经济被榨干。——实体经济完蛋,第三产业连同建筑地产,所有人都得跟着完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是不可能同时实现保增长和降通胀的。这两个目标是矛盾的。内在原因是多个政府部门都在追求自己部门的目标,追求自己政绩的最大化,完全不顾国家经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