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设学校的介绍

2024-05-09

1. 北京城市建设学校的介绍

北京城市建设学校成立于1981年;隶属北京市建设委员会领导,是北京市重点中专学校之一。为了把北京建设成具有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学校担负着为首都基本建设战线培养和输送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任务。

北京城市建设学校的介绍

2. 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的介绍

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是1984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以“不转户口,不包分配、择优推荐”为试点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北京市城乡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租用海淀区玉渊潭铁家坟大队作为临时校址。1985年9月,市政府批准征用朝阳区洼里乡羊坊村北队49亩土地,作为建校用地,1987年7月迁入现址。1988年10月,经市政府批准,办学经费纳入市财政计划。建校初期,校名为“北京市农村建设学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

3. 北京城建学院在哪

学院坐落于素有“京津走廊”之称的河北省廊坊市
 
北京城建学院是2003年4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兼办中等职业教育。学院由原北京市三所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北京市工业学校、农业学校、财贸学校)合并组建而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4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兼办中等职业教育。学院由原廊坊市三所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廊坊市工业学校、农业学校、财贸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廊坊市工业学校始建于1972年,历经两次易址更名,于1987年定名为廊坊市工业学校;农业学校始建于1957年,时称天津专区农业技术学校,后经历天津专区稻作学院、天津农学院、天津农业专科学校等阶段, 1986年迁址廊坊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财贸学校始建于1964年,原名为河北省天津专区商业职业学校,三易校址后于1976年迁至廊坊,1989年定名为廊坊市财贸学校。
  

北京城建学院在哪

4. 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的学校简介

学校占地面积50亩(包括代征市政用地约十亩),其中有教学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公寓楼、报告厅、餐厅、运动场和教职工住宅楼等,总建筑面积20745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18万元。建校20年来,为首都城乡建设输送普通中专毕业生近万名,成人中专毕业生约千名,成人大专生506名,各类短期培训班人员上万名。他们主要分布在本市城、郊建筑施工企业,很多人已经成为行业的骨干,不少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为首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普通中专、职工中专)的办学体制,具有健全的党委组织机构和行政领导机构,工会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团委组织机构健全。校长樊文文、党委书记胡天苍、副校长李致蔷、副校长柏根才、党委副书记张淑华,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团结一致、坚持改革创新的领导集体

5. 北京市城建职业技术学校的介绍

北京市城建职业技术学校是以技工、职工中专教育为主,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办学的职业技术学校,是北京市市级重点技校。学校始建于1981年,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校和北京建筑工程学校,现隶属于北京城建集团。

北京市城建职业技术学校的介绍

6. 北京城市建设学校的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装饰、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市政工程施工、电气设备安装、建筑经济与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经济类为三年)。在校生人数在千人以上。

7. 北京城市建设学校的教育规划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热爱人民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规和价值观。在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常开展课余文艺体育活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学校积极 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入教学改革。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 办学效益为中心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培养,毕业生实行多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拓宽办学路子,坚持以职前教育为主体,职前职后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学校建有设施完善的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楼等。

北京城市建设学校的教育规划

8. 北京城市建设学校的办学规模

学校地处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小区。靠近朝阳公园与朝阳体育馆,交通方便,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学校现有占地面积3万3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有设施完善的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楼等,还有田径运动场和篮球场,为学生提供良 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拥有各专业所需的实验室,还有设备先进的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和电化教学系统,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阅览室宽敞明亮,为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